必威体育平台

欢迎您访问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! 今天是: 网站地图
   当前位置:首页 > 最新资讯 > 发改动态
住新房 甩穷帽 奔小康——保康易地扶贫搬迁掠影
信息来源: 襄阳日报    发布时间:2020-10-29 15:10

自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保康县委、县政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县精准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、最大的民生工程,主动责任上肩,加强组织领导,强化压力传导,以决战必胜的信念和斗志,精准实施搬迁,确保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脱贫。

县委、县政府准确把握全县脱贫攻坚形势,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县精准扶贫的“一号工程”,打赢决胜仗。

一场波澜壮阔、气势恢宏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,在保康大地激情打响。

县委书记、县长挂帅,26名县“四大家”领导垂范,包保65个重点贫困村,138名科级干部包保400个集中安置点,2200名县乡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包保1.2万户搬迁户,包建房、包产业、包脱贫,做到不脱贫、不脱钩。县、镇、村层层立下军令状。

易地扶贫搬迁时间紧、任务重,县政府果断决定,由发改、国土、规划、环保、林业等部门联合踏勘、集中会审,同步跟进地灾评估和地质勘察,有效加快了选址规划进度。

在征求搬迁群众意见的基础上,统一设计了5种户型图纸,实行全县“一张图”,确保住房面积不超标。

注重宜居宜业宜发展的理念,在抓好住房建设的同时,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。

保康县大部分地区属喀斯特地貌,建设安置点供水工程投资大、难度大,县委书记张世伟担任安全饮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,争取农发行贷款1.3亿元,探索在喀斯特地区打深井的办法,实现集中安置点全部集中供水,搬迁群众全部吃上了安全水。海拔1000多米的马良镇赵家山村打出了483米深井,村民喝上干净清澈的水。

充分尊重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,在全省率先为涉农安置的搬迁户配套建设农具房、猪圈、菜园,让搬迁群众有地方堆放农资、能养牲畜、有青菜吃、有电视看。

寺坪镇利用岗子村宜居宜业的区位优势,建设了容纳10个村202户583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。安置点水、电、路、光纤网络、人工湿地、沼气、农具房、菜园、猪圈等设施一应俱全,并同步建设了光伏发电站、大棚蔬菜、莲藕和血桃等产业基地。

寺坪镇七里扁村贫困户赵菊华一家4口人,2016年搬到岗子村集中安置点,炒菜做饭用上了沼气。

坚持把脱贫产业和搬迁建房同步规划、同步实施。出台《保康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扶持意见》《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产业发展的意见》,支持搬迁群众脱贫产业建设。

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发展乡村旅游融为一体,马良镇陈家湾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,对荒山、荒田、荒滩进行全面改造,使荒山变果园、荒滩变厂房、荒田变乐园,形成了以无籽石榴、杨梅等林果经济为基础,冷水米等农产品加工为延伸、乡村旅游观光为突破的“三位一体”的产业链,不仅带动本村23户搬迁户在家门口务工就业,还吸纳周边村的38名搬迁群众在村内企业上班。

2019年以来,在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后,科学使用易地搬迁结余资金,在集中安置点周边建设扶贫车间,招商引进新型经营主体承租经营,带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。

歇马镇河东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,扶贫工厂建在了家门口,贫困户变成了上班族。

组建专业合作社,采取“合作社+基地+搬迁户”的方式,引导农户以土地、林地入股,网罗农户发展特色产业。

白果村是马桥镇的一个偏远高寒山村,该村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同时,成立了神农园绿色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,采取“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的模式,网罗49户集中安置贫困户和24户农户,种植土豆1730亩,养殖山羊1100只。今年,280万斤土豆已销售一空,实现销售收入504万元。

坚守扶贫先扶智,激发精准脱贫内生动力。把文化建设融入易地扶贫搬迁,在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文化广场、文化大舞台,完善文体设施,深入开展“好党员”“好邻里”“好儿媳”“好婆婆”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,村规民约、家训家风入脑入心,文化下乡火热进行。

4年来,保康已全面完成易地搬迁各项任务,3.4万名贫困群众已搬出大山,住上了新房,甩掉穷帽子,与全县人民一道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康庄大道。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xyrb.hj.cn/Read.asp?NewsID=1498790


 
 
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:襄城区铁佛寺路57号(原襄阳市广播电视大学院内) 联系电话:0710-3534576 邮编:441021
派驻纪检组电话:0710-3511289  E-mail:zxjgjjz@163.com  地址:襄城区荆州街73号
政府网站标识码:4206000040 鄂公网安备:42060602000370号 鄂ICP备19012107号 网站地图
总编辑:朱冬林 责任编辑:高其峰